一开始我读书时,我的想法是:费孝通先生不愧为著名的社会学者,态度认真,分析严谨,数据清晰等等在佩服费孝通先生的同时我也在想,这些数据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为什么要掌握这些,为什么要了解,再加上对该村庄更是了解甚少,对其中绝大多数内容均无太多兴趣。但在我深入阅读三四次之后,我开始有了新的感受。
读罢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我对我国的农业土地意识有了新的看法。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都是一个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大国,这就导致了无论是土地还是地主,无论是商人还是官僚,其一切利益追求的最终目标便是买田置地,富甲一方。这一思想直到今天仍然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心中,反映到现在就是中国人的买房热。
原来在初高中历史课上,若干条历史主线的其中之一就是土地政策的不断改变,尤其是在抗战时期,解放时期,对于农村土地改革十分看重。但是在江村经济一书中,我知道了,土地对于农民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在于带给农民收入,满足农民温饱,以及和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土地还是与继承,祭祀,道德观念的发展有联系。记得其中有一篇是继承关系,通常情况下,儿子在结婚之前是要和父母住在一起,长子结婚后也要与父母住在一起,幼子结婚后就是分家。分家也就意味着分地,长子要用更少的土地承担更多的抚养长辈的义务,所以他分到的地更多,要先把一块地分开,然后再由两个儿子均分。还有祭祀,在长辈去世后,后辈要为长辈祭祀,为他们整理后事,后辈在前人的手中一代一代的接过土地后就有义务,每年在固定的时间段祭祀,否则就是不孝,受到其他人的谴责。不论如何,几乎在每一个中国农民的心中,都有一个固定的思想,那就是一定不能把土地卖掉,因为这是前人留给他们的,一辈一辈传下去的,如果卖掉就是对祖先的不敬。所以,土地和很多其他观念,习惯的形成有非常大的联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
后来我主要产生了对土地和社会关系的思考。根据书中所写:土地是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源头,在自给自足的状态下,农民们的生活还是很稳定,社会关系变化不大。但是受到了鸦片战争后外来经济的入侵,中国的自给自足的经济被破坏,农民的生活受到了影响,表现在许多低价格,低成本,高利润的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农民在以土地为基础上生产出来的低水平农作物失去了其价格和质量上的优势。因此,农民的生活就很容易发生变故,尤其是天灾人祸的时候,如果收成不好,就会带着粮食去卖,如果仍然不够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就必须去借钱,在当时也就是高利贷,而农民势必不可能还清高利贷,因此作为抵押,土地将被赔偿给债主,这对于把土地视为生命的农民来说一定是巨大的打击。为了还款以及维持生活,农民不得不去当佃农,出借人也很愿意把原来属于农民现在属于自己的土地租借给农民,表面上看,农民仍然在耕作自己的土地,但实际上,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已经不经意间转移到了他人手中,土地逐渐由最开始的几乎平均分配到逐渐的土地被大地主占有,社会矛盾日益剧烈。一边是生活的艰苦,一边是高额的债务,忍受不了的只能是自杀或者反抗,我国当时的农民非常多,所以说,只要解决不了土地的问题,就无法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愿望,就解决不了农民的问题,就很容易引发社会问题。把农民赖以生存的精神纽带与物质纽带处理好,对国家的发展的稳定是很重要的。
在书中有很大一部分篇幅用来写蚕丝业的发展,开弦弓村里的蚕丝业是一个支柱产业,因为许多机器的引入,产生了很多的闲置劳动力,而且很多农民没有了土地,大量的劳动力如何解决。即使村中已经付出了许多努力,但是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许多的改革需要消耗更多的劳动力,更多的降低利润,这些农村工业注定是失败的,各种新科技的发展,贸易发展,打破了原来稳定的社会关系。
读罢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我对我们生活中的传统习俗有了新的认识。例如鬼神思想和科学知识的普及。
在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孩子“满月”时要剃头,并由孩子的舅父起一个小名。这通常是一个带贬义的名字,如阿狗,阿猫,和尚等等。人们迷信孩子的生命会被鬼怪追索,受父母宠爱的孩子尤其如此。保护孩子的一种办法,就是向鬼怪表示,没有人对这孩子感兴趣;其理由就是鬼怪性喜作恶,看父母溺爱孩子,就要进行打击;孩子既然受到冷淡,鬼怪就不要再继续插手了。
之所以当时的农民都有浓厚的封建鬼神思想,非常显著的原因就是因为科学知识的不够普及。同时也是因为农民当时的力量太过弱小,社会相关的制度,保障体系也不足以帮助农民面对困难,因此,农民就寄希望于鬼神,或者对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归咎于鬼神,顺其自然。但是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对于天灾人祸的抵抗力也更强,而且,对于疾病的防治更有效,生活更加卫生。当然现在在很多地方,在很多领域,还有科学不能解释的地方,因此,很多地方仍然充斥着鬼神文化,用以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组成,也能从农村中找到合理的解释。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农村社区中,由于生产可能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因此,知足和节俭具有实际价值。一个把收入全部用完毫无积蓄的人,如果遇到歉收的年成就不得不去借债从而可能使他失去对自己土地的部分权利,一个人失去祖传的财产是违背孝道的,他将受到责备。
我们的很多传统美德是来自于很多实际生活。比如勤俭节约,是因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水平低,生产效率低,再加上天灾人祸不断,因此每年的生产总量其实很少,只能勉强为生,因此,勤俭节约成了珍贵的美德。相反,西方关于勤俭节约美德的提倡,以及行为上的不节俭,相比于中国而言,就不是那样的强烈。现在很多人的不节俭,也大多都是由于物质生活相对改善的缘故。但我们仍要提倡勤俭节约的美德,这对于我们今天的个人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仍然有重要意义。
当然很有趣的地方在于,中国人在很多地方提倡勤俭节约,但是却在婚丧嫁娶的场合,几乎出奇的一致,就是一定要“体面”“气派”,几乎是贫穷家庭一辈子财富的最主要开销: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礼仪开支与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出生,结婚,死亡,有着密切联系。从经济观点来看,这种开支是一家不可缺少的负担。彩礼和嫁妆是新家庭必要的准备。丧葬安排是处理死者所必须的措施。个人生活及其相关的社会群体所发生的这些红白大事里产生出来的感情,使得这些礼仪得到更加精心的安排而且花费相当的钱财。当一种礼仪程序被普遍接受之后,人们就不得不付出这笔开销,否则他就不能通过这些人生的关口。
结合我们现在的日常,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重要场合的花费,无论家庭富裕与否,都尽全力投入其中。表面上是为了面子工程,其实最开始是出于社交的需要。在古代的农村,人与人的交往其实很少,因此,重大场合大办宴席,也就成了人们的主要社交方式,同时在书中还提到了,如果遇到了特别贫穷的年份,很多祭祀一类的活动便不再举行,很多人甚至十多年都不会见面。但是这也叫人重新思考,一旦这种延续下来的习俗,成为了人们的负担,从人们操作它到人们沦为被它操纵的情况,影响到了正常稳定的生活,是否还有必要照常举行呢?甚至久而久之,人们已经忘记了这些活动最初举办的初心,只是一味地秉持着:“别人都这样,许多年都这样,我也必须这样。”
除了对传统的思考,我还能从书中看到中国农村与国人生活的不断演变。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时期,许多来自国外的新兴的思想与新兴的机器,技术,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工业兴起,城镇渐成规模。城市中新兴养蚕与纺丝技术的出现,生产了大量的丝线,影响到了原来作为开弦弓村的支柱产业养蚕业。在这时,我越发的感受到了世界潮流,历史潮流必须顺其自然,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农民生活越来越困难,大量劳动力闲置,为了谋生,只能进城做工,当佣人或从事其他职业,工人阶级由此产生。
在文中提到,当时的政府为了维护人们的生活,力图发展不同于城市的农村经济,但终将不能改变农村经济凋敝的局面,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恶化。
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的生活已经相比于百年前有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很多人已经湮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中。开弦弓村是这样,其他农村也是这样,现在各种新科技的不断出现,也让我感慨,越来越多曾经的东西和文化已经不在了。
另外一点就是,中国历代统治者奉行的统治原则,都是在城市中使用法律,在农村中依靠约定俗成的道德来治理。在广大农村地区,十里一亭,十亭一乡。由于村庄规模小的缘故,村里事务的解决依靠约定俗成的套路,听从村长或者族长等德高望重的一类人的指挥。这扎根于当时特殊的农村情况,因此,当时大力推行的保甲制,反而没有取到统治者理想的效果,就是因为它不符合社会实际。但现在,随着我国法治国家的陆续建设,人民知识水平的提高,全国统一管理的需要,依法治国更合理,更有效。在全面推动依法治国的法治社会的建立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受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观念,仍然在影响着我们,我们在建立法治社会的同时,也要循序渐进,少谈道德,多谈法制,推动法治思想在人们心中的扎根和确立。
在看《江村经济》时,不免让我想到,费孝通先生的另外一本书,也就是《乡土中国》。这两本书有所不同却又有很多相似之处。
初读《乡土中国》是在高中时期,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了有关社区研究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刚好与《江村经济》相呼应,也恰好是这种研究方法的具体实践。《江村经济》写于1938年,而《乡土中国》出版于1948年,不难看出江村的调查对于后来的费老先生所写的《乡土中国》影响颇深。但是对于作为读者的我这样先泛读后细读的阅读顺序,能够给我带来的是先难后易,柳暗花明的思想获得感。
对于《乡土中国》的阅读,我更多的是带着一种探索好奇去获取书中的观点,从而尽力把历史和现实相对照,期望可以暗合书中对于乡土社会讨论的观点,这里我称之为:通过他人的总结“被动的探索”,但是在阅读《江村经济》时,我便有了“主动探索的精神”,通过对江村这一个社区调查案例的结果,归纳特征,在脑海中描摹乡土社会的部分骨架。作者对于《江村经济》的记录细致入微,一些对古老的民俗和传统的陈述吸引着我的好奇心,加深了我对这本书的好感。
中国人写过很多著名的著作,但是很少有类似于《江村经济》一样,在全世界享有高度声誉的书籍,不仅仅是因为该书本身的写作价值与信息,更多的是由于费孝通先生站在了中立的角度,向外国人介绍中国农村,对中国农村的方方面面进行讨论,使得外国人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农村的现状,对于社会学,人类学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