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227新葡的京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动态 >> 正文
尚行读书第五期|优秀笔记展示⑧
时间:2025年04月07日 17:44  来源:   作者:魏崇政  审核人:陈树湘

一、从《江村经济》看学者担当与家国情怀

《江村经济》的写作内容及其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家国情怀与学者担当的集中体现。

费孝通自述其学术生涯的起始,与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紧密相关。在《江村经济》的写作中更是如此,正如其导师为其作的序中所言:“费博士是中国的一位年轻爱国者,他不仅充分感受到中国目前的悲剧,而且还注意到更大的问题:他的伟大祖国,进退维谷,是西方化还是灭亡?”对种族的挚爱和对乡土的重视,始终主导着作者的学术方向,成为其动力的重要来源。

人类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人类这一智慧生命多样性的记录。西方经过工业化后,将自身的制度文化、主义随着资本的增殖扩张带到世界各地,无数文明因此被毁灭。现代化似乎等同于西化,用单一的标准去丈量世界,本身就违背了人类学的目的。真正有效的人类学,是面向人类社会、人类行为和人类本性进行科学分析的,它的发展进程不可阻挡。

当下是最真实的历史,我们回望过去,绝不应被历史的尘埃蒙蔽双眼。我们汲取经验,向往理想,泪水盈满眼眶。

二、经济第一性与村社理性——《江村经济》里的理论资源

《江村经济》以“经济”命名,而非从文化或政治角度,这足以显示出该研究对经济第一性的重视。实际上,在农村的生产生活中,经济生产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在经济第一性的基础上,许多文化机制与之共同构成了村社理性。

所谓经济第一性,仍未脱离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婚丧嫁娶等活动中,经济是实质上的主导因素,而非礼制。从传统的嫁娶彩礼,到旧时的“小媳妇”(即童养媳)和土改时的妇女地位,以及农民的日常生活,都以经济生产为主线进行安排,他们还充分利用时间开展农副业和文娱活动。

福柯的权力理论指出,权力并非仅仅由政治机构掌控,而是广泛分布于社会的各个层面,通过各种微观的机制发挥作用。从这一理论视角看,《江村经济》中的经济第一性,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层面的主导,更是权力关系在乡村社会的体现。在农村的婚丧嫁娶、彩礼习俗以及土改时期妇女地位等方面,经济因素占据主导,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种权力结构。经济资源的分配和掌控,决定了人们在这些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和行为模式。例如,在传统的嫁娶彩礼习俗中,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在婚姻市场上更具话语权,能够为子女选择更有利的婚姻对象,这种权力并非来自于政治权威,而是源于经济实力。

村社理性长期广泛存在于小农经济中,包括合理的社会保障机制、生产合作机制、姻亲信任机制等。在风险保障极低的传统农业社会,这些机制都十分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韧性。村民长期生活在村落,彼此熟悉,正是以上机制的体现。以分组灌溉、按地划分等方式,形成相应的管理制度,促进了生产的有序开展。

当前,农村问题仍然是时代焦点,基于对历史经验与村社理性的把握,更有利于基层治理。

三、《江村经济》研究方法之孔见

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作为中国最经典的人类学著作之一,其为学术研究所贡献的研究范式是极为宝贵的财富。阅读文稿,学习理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炼精髓,才能领悟其中深意。

融入性田野调查与综合性因素分析是书中一大特色。作者选择家乡附近的开弦弓村作为研究对象,考虑十分充分。首先,作者是吴人,在文化上更能理解当地居民的行为活动,而不是像隔着“异域风情”的橱窗去观察一个陌生村落。其次,作者的姐姐参与村内缫丝行业,具有一定便利条件,村长也十分配合。研究者就像一滴水融入了社区的池塘。“人只能观察一棵树,而非一整片森林”,进入社区实地考察,常常会陷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问题,受单一文化影响而难以全面分析其结构。费孝通以极其细致的标准,从生产、贸易、家庭、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到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观察。“常有欲以观其微,无欲以观其妙”,不同视角下的研究对象呈现出不一致性,恰当的研究方法能促进我们更加详细、多维地认识真相。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