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江村经济》有感
《江村经济》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生活等方面的书,是费孝通教授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费孝通希望通过实地调查,找到农村发展的症结所在,为未来的农村变迁提供科学依据。
一、 内容概述
第一章作为全书的开篇,为整本书奠定了基调,并明确指出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第二章主要描述了开弦弓村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人口状况,以及选择开弦弓村作为研究对象的理由。第三章详细阐述了“家”的概念,将其视为江村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单位。费孝通认为“家”不仅仅是一个血缘关系的集合,它同时承载着生产、消费、继承等多种社会功能,“家”的概念以及父母与子女、夫妻关系为基本轴心,这些关系构成了家庭的核心。在江村,家庭不仅是情感交流的场所,也是生产活动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劳动,共同分配资源,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分工是家庭经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第四章主要深入探讨了开弦弓村的家庭结构和财产继承问题,详细分析了家庭在江村社会结构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家庭内部财产分配和继承的方式,强调了家庭在江村社会中的稳定性。书中特别说明了江村家庭财产继承的规则,包括男性优先继承、长幼有序等传统观念。这些规则不仅影响了家庭内部的权力结构,也对农村社会的经济状况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启示与意义
《江村经济》不仅是对一个具体村庄的研究,更是对中国农村问题的深刻反思。费孝通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和问题,为后来的农村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方法论启示。他强调,农村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作用。《江村经济》这本书也对我们,尤其是公共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也有着许多启示。
其揭示了社会有机体的动态平衡法则。
“不在地主制”的运作机理呈现出了现代治理的元代码:在所有权虚置的状态下,土地经营权通过非正式契约实现流转,这种自发秩序恰似互联网时代的平台经济模式。佃户与地主的共生关系,较为符合现代组织中的“资源依赖理论”,揭示了任何治理结构都需要保持利益流动的生态平衡;技术创新的组织适配也较为重要,书中蚕丝工厂的机器轰鸣与传统家庭作坊的缫丝声形成的复调,演绎出技术嵌入的社会化过程,而费孝通在书中敏锐地发现生产效率的提升并未带来预期收益,因为“工厂组织未能消化家庭伦理的剩余价值”,所以技术的创新对一个社会的发展,小到一个地区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科技的进步,生产工具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劳动力的充分利用,提高劳动效率,这对于农村经济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书中对于土地流转有着相应的描述,其中体现的“差序格局”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有所涉及,实则是中国社会关系网络的拓扑结构,这也在一定程度启示我们乡村振兴需要构建新型差序格局。
其揭示了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文化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可以说一个家庭的传承塑造了文化,在子子孙孙的接替中,一些家庭成员默认的,众所周知的文化悄然形成,其也可以其也可以称之为文化习俗。家庭作为生产组织展现的弹性令人惊叹:女性从内间走向蚕室的空间位移,这实质上是人力资源配置的革命性突破,这种“闺阁生产力”的释放,预示着当代零工经济中家庭与职场界限消融的趋势,传统家庭伦理与现代社会工作的融合,正是重型组织行为学的底层逻辑。书中年轻一代接受新式教育后与父辈产生的观念鸿沟,恰似当前职场中的“2世代管理困境”,这也是一种新旧观念的冲突,代表着文化观念正发展转变和进步,年轻一代从书本中掌握知识,而父辈则是从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文化”,两者需进步碰撞和融合,在公司企业中这也相当于传统科层制与扁平文化的碰撞,这也就需要我们设计“混合型组织文化”,将狼性文化与生活工作平衡理念相结合;用“参与式决策”化解代际权威冲突。
其揭示了乡士社会的四大治理支柱.
①.建立乡土社会独有的水波纹人际关系网——差序格局,形成不同于西方的“团体格局”,是以个人为中心形成亲疏有别的同心圆,这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远亲不如近邻”理念,以家庭邻里附近为单位形成一个团队,起到更好互帮互助的作用。②.注重非正式制度—礼治秩序的影响,在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写到当两家因宅基地纠纷时,往往由族长而非保长调解,族长是人们心中所共同承认推选而出的,象征着人们的利益,而保长则是由官方任命,这种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在处理乡村生活事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非正式组织在一些企业治理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种依赖道德约束的治理方式,成本远低于现代司法程序。③.弹性土地制度,在农村土地制度中,“永佃制”是一个常见的存在它让村民通过“分家”重新分配到土地,允许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这让现代企业管理从中嗅到一丝良机:可以通过适当方式使资源重组保持活力。④.注重人力资源的原始配置—性别分工,在书中写到男性的“稻作经济”与女性的“蚕丝生产”构成双轨制,这不仅有效利用了乡村的劳动力,大大利用好生产资料,也提高了效率,使之为乡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一种支撑作用,这种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也类似于现代政府的“两条腿走路”策略,但是在我们现代职场中,常有女性被排除在公共事务外的现象,这不利于男女劳动力的分配,严重点可能还会造成男女职场分歧矛盾,警示我们当代企业以及公共事业应用中要防范制度性性别歧视。
三、结语
本书中暗含着三个永恒命题:(1)、效率与公平,即如何像平衡稻作与蚕丝产业般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2)、正式与非正式,即保甲制度与宗族权中的博弈启示制度设计的兼容性;(3)、传统与现代,即手工缫丝向机械生产的转变隐喻技术变革中的社会重构。这些思考直指公共管理的本质——在变与不变中寻找动态平衡,正如江村通过“工业下乡”化解人地矛盾,当代管理者需在数字化转型中守护人性温度。
而我们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大学生,通过阅读完《江村经济》这本书后,通过费孝通实地考察的事迹需领悟到在当今时代要注重对于田野调查能力的培养,积极进行制度创新思维训练和文化敏感性培育。
《江村经济》提醒我们:中国土地里生长出的治理智慧,可能比舶来理论更具生命力,它教会我们读懂那些未被写入文件中的“潜制度”,理解那些无法量化的“人情账”,在推进治理现代化时保持文化自觉。阅读费孝通80年前对江苏开弦弓村的田野调查,不仅能触摸中国乡村社会的运行机理,更能发现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管理科学的惊人共鸣,这本看似描述农耕文明的著作,实则是理解中国式治理的密码本,值得我们一读并进行深入理解感悟,这对我们的学习还是未来工作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