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江村经济》有感
一幅传统的乡村图在费孝通的笔下缓缓展开。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构建了一个立体透视乡村社会的框架,揭示了传统中国乡村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共生关系,这三者既维系着乡村内部的稳定性,又制约着其向现代社会的过渡。
《江村经济》主要讲了开弦弓村作为长江下游一个小村庄长期以农业生产为主,伴有桑丝业和养羊业。同时,进行交换、消费与资金借贷活动。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加之传统的缫丝技术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因此,传统桑丝业逐渐衰落。进一步地,经济的变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制度的完善。
下面我想谈谈书中最触动我的几点:首先,就是选址,选择开弦弓村。一方面是因为作者的亲缘关系,另一方面是开弦弓村极强的代表性。其实,对以一代全的方法,刚开始阅读时我的内心是存疑的,我会想会不会不全面?但随着阅读的深入费老先生打消我的疑虑,这个村庄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反映了全国农村经济基本结构,有完整的制度结构和经济体系。在内外形势的变化下寻找改革点,在变与不变中寻求发展之路。这的的确确确确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缩影,可以窥见时代的变迁。其次,就是女性地位的变化。一开始,女性是家庭利益的牺牲品,更有一系列不公平的制度压迫。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作者收集的数据显示女性更渴望走出去,独立的意识更强了。揆诸当下,我们也会发现女性在各个领域闪闪发光。最后,是费孝通科学的调查方法和翔实的数据记录。他用双脚丈量土地,以笔端记录真实。凭借着敏锐的观察,抽丝剥茧剖析中国社会结构与文化脉络。启迪着我在生活中捕捉细节,以问题为导向,不流于问题表面。激励着我在求知求学中告别纸上谈兵,扎根实践。
掩卷覃思,几十年倏忽而过,站在中国发展的角度,我们又能从书中收益颇多。《江村经济》揭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织关系构成了理解中国乡村社会“三位一体”的密码。在当代乡村振兴中,无论是“三权分置”还是“科技赋能”都在延续这一逻辑,唯有把握三者动态平衡,挖掘乡村特有资源,方能破乡村文化发展困局,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转化。
在同时代,对中国乡村的记录者以西方人居多,他们带着侵略的目的,以外人眼光记录。而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扎根基层进行观察的结果,他不止是一名优秀的作家,更是一位崇高的爱国者。就像书中的前言所说:“本书不是一本消逝了的历史记录,而是将以百万人民的鲜血写成的世界历史新篇章的序言”。